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
Non-combustibility test method for building
materials
(ISO 1182:2002,Reaction to
fire tests for building products一
Non-combustibility test,IDT)
GB/T 5464-2010/ISO
1182:2002
代替 GB/T
5464-1999
2010-09-26发布
2011-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接触式热电偶应由4.4.1和4.4.2规定型号的热电偶构成,并焊接在一个直径(10±0.2)mm和高度(15±0.2)mm的铜柱体上。
称量精度为0.01g。
额定功率不小于1.5 k(V.A)的单相自动稳压器,其电压在从零至满负荷的输出过程中精度应在额定值的±1%以内。
控制最大功率应达1.5 k(V ? A),输出电压应能在零至输入电压的范围内进行线性调节。
应配备电流表、电压表或功率表,以便对加热炉工作温度进行快速设定。这些仪表应满足对7.2.3规定的电量的测定。
式中:
Tavg.axis1——第一根垂轴线上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
Tavg.axis2——第二根垂轴线上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
Tavg.axis3——第三根垂轴线上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
分别计算三根垂轴线上的测量温度值相对平均炉壁温度偏差的绝对百分数。
式中:
Tdev.axis1——第一根垂轴线上测量温度值相对平均炉壁温度偏差的绝对百分数;
Tdev.axis2——第二根垂轴线上测量温度值相对平均炉壁温度偏差的绝对百分数;
Tdev.axis3——第三根垂轴线上测量温度值相对平均炉壁温度偏差的绝对百分数。
计算并记录三根垂轴线上的平均炉温偏差值(算术平均值)。
计算按7.3.1.1规定测量的三根垂轴线上同一位置的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
三根垂轴线上的温度相对平均炉壁温度的偏差量(Tavg.dev.axis)(4)不应超过0.5%。
三根垂轴上同一位置的平均温度偏差量相对平均炉壁温度的偏差量(Tavg.level)不应超过1.5%。
7.3.1.3 确认在位置(+30mm)处的炉壁温度平均值Tavg.levela(5a)低于在位置(-30mm)处的炉壁温度平均值Tavg.levelc(5c)。
7.3.2炉内温度
在炉内温度稳定在7.2.4规定的温度范围以及按7.3.1的规定校准炉壁温度后,使用4.5规定的接触式热电偶和4.12规定的温度记录仪沿加热炉中心轴线测量炉温。以下程序需采用一个合适的定位装置以对接触式热电偶进行准确定位。垂直定位的参考面应是接触式热电偶的铜柱体的上表面。
沿加热炉的中心轴线,在加热管高度中点位置记录该测温点的温度值。
沿中心轴线上中点向下以不超过10mm的步长移动接触式热电偶,直至抵达加热炉管底部,待温度读数稳定后,记录每个测温点的温度值。
沿加热炉中心轴线从最低点向上以不超过10
mm的步长移动接触式热电偶,直至抵达加热炉管的
顶部,待温度读数稳定后,记录每个测温点的温度值。
沿加热炉中心轴线从顶部向下以不超过10mm的步长移动接触式热电偶,直至抵达加热炉管的底
部,待温度读数稳定后,记录每个测温点的温度值。
每个测温点均记录有两个温度值,其中一个是向上移动测量的温度值,另一个是向下移动时测量的
温度值。计算并记录这些等距测温点的算术平均值。
位于同一高度位置的温度平均值应处于以下公式规定的范围(见图5):
式中x指炉内高度(mm),x=0对应加热炉的底部,表3给出了图5中的数据。
7.3.3校准周期
当使用新的加热炉或更换加热炉管、加热电阻带、隔热材料或电源时,应执行7. 3. 1和7. 3. 2规定的程序。
CEN/TC
127曾进行了系列循环验证试验,采用的试验程序在功能上等同本标准描述的程序。
表A.1给出了循环验证试验中测试的制品。
表A.2 给出了根据ISO 5725-21计算出的温升(△T,℃)质量损失(△m,%)、燃烧时间(tf,s)等三个参数在95%的置信水平下的统计平均值(m)、标准偏差(St和SR)、重复性(r)和再现性(R)等数值。 r和R值等于合理标准偏差值的2.8倍。统计数据包括离散值,但异常值除外。
每个参数都可获得Sr,SR,r和的线性模型。表A.3给出了相应的系数。图A.1给出的△T曲线的例子,对于质量损失(%)和燃烧时间(s)这两个参数,由统计结果推导的模型实际意义不大,尽管这些模型在统计意义上是正确的。比线性模型更复杂的模型可能会更好地拟合这些参数,但在循环验证试验中未予以考虑。
1)ISO
5725-2:1994测试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试方法重复性和可再现性的基本方法。
当上述模型能够正确拟合这些参数,它们可用作预测“试验结果”的工具。这可通过以下举例来说
明:假设一个试验室测试给定制品的一个试样,温升的测量结果为+25°C,如果该试验室对相同产品进行第二次测试,那么r的估计值为
则第二次试验的结果落在+14°C?+36°C之间的概率为95%。
现在假设同样的产品由另一个试验室进行试验,那么只的评估值为
则该试验室的试验结果落在+4°C?+46°C之间的概率为90%。
D.3 温升的确定
温升的计算在8.3中进行了描述,通过Tm和Tf计算得来。在图D.3和图D.4中给出了两个典型的温度记录例子,结果总结于表D.1中。